沉痛悼念!放射学泰斗李果珍教授:·外用

中国影像医学界的泰斗、原北京医院放射科老主任李果珍教授于2022年11月27日13时11分辞世,享年108岁。瘦身食谱一周瘦10斤
:“是的,我是护士,可是我生病了,我会无缘无故想哭,会幻想着自己离开,可能离开会给别人减轻负担吧……”护士是一份非常辛苦的职业,我国目前护士的从业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了400万,每千人口护士数达到3人。鱼鳔在古代是避孕套嘛: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先生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消费者应根据自身口腔健康需求选购口腔清洁用品,不要过度依赖广告。额头上长了个硬包凸起李果珍教授60岁学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70岁学MR(核磁共振成像)、80岁学电脑,90多岁的李果珍还在用电邮保持着同世界各地同行的交流,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作为中国放射医学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李果珍教授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躬行着述,立身为师。初心不泯,肝胆相照。汇通中外,泽布天下。所谓名师大家,不仅在于其渊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更在于他们为学为人的精神境界。李果珍,中国放射学领域杰出女科学家,唯一同时获得北美放射学会、欧洲放射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和亚太放射学会金奖三项医学影像界殊荣的中国人,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录”。首创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推动创建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参与引入国内第一批CT并最早开展CT检查;率先使用功能MR对针灸治疗进行量化研究,引发国际高度关注。中国放射医学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李果珍教授生于 1915年,1935年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医学预科学习三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五年。1943年,28岁的李果珍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进入协和医院工作的放射学科工作,师从中国第一位放射学家谢志光教授。“当时,我们只有一台老式的带有曝光功能的GE X射线机。”她说,“我们用它来检查骨关节、胸肺等领域,结合临床的观察,得出可靠的诊断。”1925年李教授与兄弟姐妹在天津李果珍在协和医学院1948年,李果珍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Billing’s Hospital)放射科作研究员。在那里,她系统地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临床影像工具并和导师Hodges教授开展了多种临床疾病的研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震撼了全世界的海外学子,也激发了李果珍教授的爱国之心,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为振兴中华放射学事业而献身。回国后,她成为我国首批放射学专家。20世纪70年代末,李果珍教授得知国外已经将研发成功的CT应用于临床后,马上考虑能否将这一技术引入中国,“如果把这一技术引入我国,能解决很多疾病的前期诊断和术后复查问题。”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国家领导的认可。1978年,由卫生部、北京医院组成的专家考察团赴美国做了专程调研,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放射学界首次赴美访问。1978年,国内第一台CT成功落户北京医院。然而,在李果珍教授看来,很多医生对CT了解不深,还不能充分利用CT的优势。于是,她决定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教授给更多国内的放射科医生。永立放射医学潮头李果珍教授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好学与钻研精神。她在70岁学CT,80岁学MR,90岁学电脑的经历已成为一段佳话被广为传颂。95岁的李果珍教授依然神采奕奕“1978年,我们医院拥有了CT,这在中国是第一台。现在,我们拥有CT、MRI、PET等世界上一流的放射诊断设备。” 李果珍教授始终关注医学影像界的发展,引入CT后,她开始关注MRI。“全身的骨骼可以用X射线成像,腹部的器官可以通过使用造影剂进行X射线成像,胸部是X射线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可是X射线照射头部,获得的只是颅骨的影像,而看不到脑组织。CT是基于X射线的,能够进行脑组织成像,但仍不尽人意。而用MRI进行头部成像时,可以做任意方位断层成像,而且其影像的组织对比度高、没有骨伪影、能够显示核团等,应该是目前可得到的最好的脑成像方法。”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第一台磁共振应用于临床起,李教授就开始关注磁共振,开始学习复杂、枯燥的磁共振物理知识,她不仅自己学,还带领科里年轻人一起学。1981年李教授陪同外宾参观我国第一台CT机李果珍教授还做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工作。其中最突出的便是“fMRI与针灸的结合”。针灸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它的疗效人们有目共睹,现在世界各地许多人接受这种治疗。“能不能用客观的西医的办法解释针灸?”李果珍想到了fMRI在脑组织成像方面的优越性,“我们可以在针灸穴位的同时进行头部fMRI扫描,看能否找到相应的兴奋灶。最明显的是光明穴,这是胆经位于小腿上的一个穴位,治疗眼疾时常刺激这个穴位。”李果珍教授继续解释,“眼睛受视神经调控,视神经终止于大脑枕叶视皮质。我们刺激志愿者的光明穴的同时,fMRI图像显示在大脑枕叶有兴奋灶。这证明光明穴—眼睛—大脑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同样,我们也在证明其它的‘穴位—靶器官—大脑’之间的联系。”李果珍教授推动了“MRI与针灸的结合”在2001年的欧洲放射学会(ECR)上,李果珍教授以 “Western technology boosts Eastern know-how”为题进行了演讲,她的演讲成为轰动ECR2001的事件。2001年3月3日《ECR Today》在头版消息中称:“中国的科研人员正在使用功能fMRI对针灸治疗进行量化研究。fMRI作为西医技术,与东方医学治疗操作相结合,将揭开针灸治疗的神秘面纱。这一研究既会提高针灸医师的知识水平,同时还会以客观真实的临床数据增进人们对针灸的接受。” “李果珍的科研意识总是走在人们的前面”,北京一个医院放射科的教授这样说,“当我们还将注意力放在‘怎样更好地利用磁共振诊断疾病时’,李教授却想到了用这个技术来量化针灸治疗,客观地证明它。”1995年在人民大会堂设立李果珍奖学金‍1998年李教授荣获RSNA荣誉会员称号施法前人,启蒙后世医学是一种循证的科学,前人经验的积累在其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放射影像诊断学更是如此。李教授还在工作的时候, 每天会花大量时间整理各种影像材料,留作教学之用。她时刻惦记着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几十年来,她带过多少进修医生、研究生、博士生都已经数不清了。“走到哪儿,都能找到我的学生。”半个世纪来,影像学科飞速发展。设备上,从单一的X射线机发展到今天的X射线机、CT、MRI、超声、核医学等并存;临床学科的细化也带来了影像学科按人体系统的细分,例如心血管、乳腺、骨关节影像学等等。这种细分专业固然具有使研究深入的明显优势,但李果珍教授提出了细分专业对年轻人培养、发展的局限性。“没有广博的基础,又何谈深入研究?年轻医生应该有全面的普放基础,普通X射线、CT、MRI等都要熟悉,然后再按人体系统学习、分科。李果珍总是强调年轻人应该注重英语学习。熟练的英语是李果珍教授的一大优势,这得益于她早年在教会中学和协和医科大学的学习,那里都是小班英文授课。了解新进展,与国外同行交流,都离不开英语。20世纪80年代,CT刚进入中国,当时几乎所有的CT的工具书都是英文的,很多医生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文献材料,或者不能甚解。看到这种情形,李果珍教授十分着急,她抓紧时间,参考外文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心得与经验,于1986年出版了专着《临床体部CT诊断学》,一时成为众多影像科医生的案头必备工具书。1994年,李果珍又出版了《临床CT诊断学》,并获得了卫生部199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李果珍教授孜孜不倦地工作关注基层医疗设施在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医院的放射科也能折射出来: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其设备更新速度能够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设备升级的速度一致,往往一个医院拥有几台CT、MRI;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有的县级医院,仅有早期的X射线机肩负着重任。李果珍注意着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她认为,对于那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上马,应该有一个充分论证,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县一级医院,她则建议多选一些国产的影像设备。“如今,数字化X射线机、CT、MRI等先进的影像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完全能够满足这些地区医院临床诊断的需求。”她认为,MRI设备,尤其是低场永磁开放式磁共振设备,其消耗低、维持费用低,虽然成像时间长,但作为一种性价比较好的设备,缺点是可以忽略的。国产的生产的MRI价格不高、性能较好,应该配备到县一级医院。患者需要什么,医生就努力掌握什么行医60年,李果珍长期坚持在临床一线从事医疗和教育工作,同时致力于引进推广国际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为促使国内诊疗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我们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去掌握什么。”这是她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她信守了一生的诺言。1979年,她在国内最早开展CT检查。为了尽快向国内同行普及这项新技术,她先后举办了十余期全国CT学习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开去。后来,这些学员中的大多数成为各地的学术带头人。她还编写了《临床体部CT诊断学》,成为年轻放射科医生学习CT的主要参考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发达国家首度被应用于临床,即刻引发了李果珍的浓厚兴趣,“MR检查没有射线辐射,可以对孕妇和小孩进行检查。”古稀之年的李果珍以常人难以企及的学习能力和毅力潜心研究MR技术,并在国内首度引入高场MR设备,率先使用功能MR对针灸治疗进行量化研究,引发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兴趣。六十岁学CT、七十岁学MR,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年逾八十的李果珍又学起了电脑,为的是搜集世界领域的新技术、新发明,把了解和预判的一切及时传播给国内同行。“我们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去掌握什么。”这是她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她信守了一生的诺言。

关于作者: heji

为您推荐